2020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亲临湖南考察,为湖南擘画“三高四新”美好蓝图,勉励湖南打造国家重要先进制造业高地。
长沙市牢记殷殷嘱托,担负起新的使命,书写新的答卷——2024年长沙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9.6%,分别高于全国、全省3.8、2.3个百分点,增速创近十年新高。今年上半年,长沙工业对GDP增长贡献率达41.1%。赛迪顾问“2024先进制造业百强市”榜单显示,长沙高居全国第五位。
夯实主抓手——
稳步推进“三大标志性工程”
企业是打造先进制造业高地的生力军。长沙以培育10个千亿级企业、打造“5+5”先进制造业集群、建设北斗规模应用引领区“三大标志性工程”为战略抓手,让先进制造业高地建设实体化可量化。
“三大标志性工程”旨在强化先进制造业高地核心,即规模与质效。
以培育千亿企业为契机,长沙持续扩大龙头企业阵容,实施“千百十”梯度培育计划,对千亿、百亿、十亿企业精准“画像”、精准扶持。
长沙产业链的提质增效,支撑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做优做强。
如今,长沙17条产业链都有自身延链补链建链“施工图”。
以工程机械产业链为例,2024年该链规模以上企业营收约1440亿元。近3年,长沙工程机械出口总额从163.7亿元大幅增长至290.6亿元,累计增速达77.52%。“借助工程机械出海浪潮,‘长沙智造’彰显全球竞争力。”中联重科副总裁孙昌军介绍,伴随产业“链条”吸附作用加强,工程机械产业集群集聚优势、协同优势不断提升。
在湖南明确打造的5大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中,长沙占据3席——工程机械、新一代自主安全计算系统、衡长株潭特高压输变电装备集群。长沙新型能源材料、生物医药、新能源汽车3大集群积厚成势,加速迈向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
长沙是全国首批八个国家北斗产业示范园区依托城市之一。长沙“北斗+”应用场景百花齐放,北斗高精度导航在智能驾驶、自然灾害监测预警与应急指挥通信、农业等行业应用火热,催生了一大批本土企业。
长沙还先后承担邮政物流、工程机械、通航等3个国家北斗应用示范工程项目;打造省级卫星应用典型示范案例22个,占全省75%;联智科技在全国20个省布设北斗地质监测点超8000个,数量居全国第一。
激发动力源——
打造“链式”数字化转型样本
打造先进制造业高地,数字化是底色更是“动力源”。
2023年,长沙入选工信部第一批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试点城市;2024年2月,长沙全面启动试点工作。
推动数字化转型,关系到企业的“显性账”“隐形账”“长远账”。
“显性账”让企业降本增效。如五新装备通过三维仿真虚拟调试,缩短开发周期40%;九典宏阳引入UMS统一制造系统,产品返工率和报废率下降20%;新林制药升级智能化生产控制系统,每月能源成本节约近9万元。
“隐形账”让中小企业与龙头企业深度“绑定”。在长沙,数字化转型企业并不是“单打独斗”,大企业、龙头企业通过技术溢出、标准输出和资源整合,让中小企业实现设计协同、制造协同、物流协同、集采集销等。如工程机械、先进计算两个行业通过创新“链主+协同”改造模式,联接上千家上下游中小企业,打造行业智能化运营管理方案。
“长远账”让产业链协同更紧密。长沙依托中电云网、中科云谷两大国家级平台及44个省级平台,形成“综合型—特色型—专业型”工业互联网平台体系。连接工业设备超过300万台,累计开发工业App超过2万个,服务企业超10万户,让产品、零部件、设备统一说“普通话”。
长沙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局长郑以仁介绍,在推动企业数字化转型的过程中,长沙不仅注重单一企业的转型成效,更通过汇聚政府、企业、研究机构等多方力量,构建完善“链式”数字化转型生态。长沙纵深推进“智赋万企”行动,将逐步实现3000余家规工企业数字化全覆盖。
锻造新优势——
制造业“三化”“两业”趋势明显
长沙奋力迈向先进制造新高地,两大趋势凸显,锻造新的比较优势。
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趋势明显——
高端化态势持续。高技术产品表现突出,创造多项行业之最的4000吨级全地面起重机,创造吉尼斯世界纪录的“魔塔1165”纯电动重卡,打破国外企业长期垄断的直径8.61米盾构机主轴承,世界最小的工程用室温型蓝宝石振荡器……一台台“长沙造”刷新产业名片。
智能化纵深推进。长沙打造全球灯塔工厂2家、国家级双跨平台2个、国家级智能制造示范工厂13家、国家级智能制造优秀场景38个。获评“中国智能制造50强企业”5家,数量居全国第一。智能化带来质效提升:仅需6秒,弗迪可以生产一片动力电池;11.6秒,中信戴卡可以生产一个轮毂……
绿色发展全面转型。国家级绿色供应链管理示范企业、工业产品绿色设计示范企业、绿色设计产品在产业中形成趋势。截至今年上半年,长沙累计创建国家级绿色工厂99家、国家级绿色工业园区7个,国家级绿色供应链管理示范企业有15家。
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两业融合”趋势明显,正深刻改变制造业格局——
核心转变是从产品到“产品+服务”。例如,家电设备、建筑行业从标准化生产发展为大规模定制,显著提升附加值;先进储能材料不仅提供储能设备,更是提供设备定制、服务升级等。
两业融合衍生出全新业态和产业。例如,工业诊断、大数据、智能终端等融合发展,衍生全新的“工业医生”模式,为大国重器及精密仪器提供监测与诊断服务;马栏山强化科技创新、拓展应用场景,致力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数字视频产业链基地和媒体融合新地标。
(文/刘永涛 欧阳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