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硬核”托举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

湖南省人民政府门户网站 www.hunan.gov.cn 发布时间: 2025-09-08 07:14 【字体:

  每年,超过千万高校毕业生走向社会,就业创业牵动人心。湖南如何破解就业难题,将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压力转化为高质量发展的新动能?湖南日报社联合省直机关工委推出《党组(党委)书记抓党建促改革》专栏,近日,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党组书记、厅长李永军接受专栏采访,解读湖南支持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的探索实践。

  做好“稳就业”“好就业”“就好业”“促创业”4篇文章

  李永军介绍,稳就业主要是“两稳一防止”。“两稳”,即保持城镇新增就业稳定增长、城镇调查失业率基本稳定。“防止”,即有效防止和避免出现规模性的失业。当前,主要是抓好高校毕业生、农民工、退役军人、就业困难群体等重点群体就业,做好“稳就业”“好就业”“就好业”“促创业”这几篇重要文章。

  为提供更好的就业服务,我省正努力打造专业的、身边的、“指尖的”、“个性的”公共就业服务体系。

  其中,专业的服务,包括既提供专业的就业政策、岗位信息、就业指导,也提供与就业有关的一些配套政策信息,致力于打造“15分钟就业圈”。

  身边的服务,即让劳动者能够就近地享受公共服务。目前,除了促进人社数字化转型方便群众办理人社业务外,全省还有几千个充分就业社区、400多个零工市场(驿站)可提供就业服务。

  “指尖的服务”,即我省打造的“湘就业”平台、“人社超市”,包括岗位超市、课程超市,还有政策超市等。通过指尖点一点,就可以查询到需要办理的就业服务。

  “个性的服务”,特别是对就业困难人员、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群体,人社厅已把就业困难大学毕业生的数据下发到各个县和基层的就业服务部门,就业工作人员会“一对一”地上门服务、跟踪回访,确保就业服务“不打烊”“不断线”。

  “有活没人干、有人没活干,也是就业工作面临的一个主要矛盾。”李永军表示,破解结构性就业矛盾,关键在加强职业培训,提升劳动者就业技能,让劳动者“就好业”。今年,我省提出“技能照亮前程 匠心筑梦潇湘”职业培训计划,重点集中在先进制造、数字经济、低空经济、交通运输、农业农村、生活服务等六大重点领域,主要面向包括高校毕业生、农村转移劳动力、就业困难人员等在内的重点人群。

  我省设立全国首支大学生创投基金,规模达5亿元

  除了高校毕业生就业,我省对大学生创业也非常重视。“现在来湖南创业恰逢其时,天时、地利、人和。”李永军说,“天时”即代表湖南出台的支持创业政策好,“地利”指的是湖南有创业土壤,“人和”即指湖南人气比较旺,是青年人喜欢的地方。

  李永军用3个关键词概括了湖南支持大学生创业的特点。

  一是“真金白银”。我省设立全国首支专门面向大学生的投资基金,规模达5亿元。还出台了一系列支持大学生培训、创业担保贷款、创业补贴的政策。

  二是“搭台铺路”。“搭台”就是为大学生创业打造实践平台,现在全省有400多家创业孵化基地,其中很多是面向大学生包括高校毕业生的。在省级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主要有4个方面15条服务清单,包括核心服务、成长服务、营商环境服务和基本保障服务。“铺路”,即为大学生创业跟踪陪跑,把成长的道路铺设好。我省打造了“创业在湘”服务平台,为大学生提供找政策、找导师、找课程、找资金、找场地、找设备、找活动的服务。

  三是“成链成势”。即为大学生创业就业打造“链式”的服务,从培训、基地、资金,各个方面形成一个链条。营造湖南支持大学生创业的浓厚氛围和良好态势,将湖南打造成为创业的热土、人才聚集的洼地。

  以高质量党建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

  “党的领导、党的建设是做好一切工作的‘根’和‘魂’。”李永军介绍,人社部门始终坚持抓党建、促改革,努力把党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转化成实际的工作优势。主要体现在4个方面。

  抓思想赋能。深化思想武装,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促进就业创业的一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深化领会实践就业优先战略,把稳就业的责任牢牢地扛在肩上。

  抓改革赋能。用好改革这把“万能钥匙”,不断地破解难题,增强做好就业工作的动力。

  抓数据赋能。我省打造了吸引大学生留湘来湘的就业平台,打造了“创业在湘”平台,正在完善“一张网”的服务体系。希望借助数据的力量,给就业工作注入强大的动力。

  抓多向赋能。就业涉及到多环节、多要素、多部门,人社部门作为就业的主要责任部门,要在整合力量、促进协同上下功夫,形成工作合力。

  (文/黄晗 刘笑雪 徐果婧)

信息来源: 湖南日报      责任编辑: 王格格
打印 收藏
相关阅读

湖南“硬核”托举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

33797915